星期一, 二月 06, 2006

弗朗西斯·培根 5 《蓝风筝》及其它

《蓝风筝》这同样是一部用孩子视角来表达时代变迁的电影。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点华丽的狂热,田壮壮所要表达的时代回忆相当朴实,影片通过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叙述展现出北京一个家庭在建国后不长时间直到文化革命的发起这一段时间内伴随着几次社会运动所产生的变迁。

和 军队家属大院里发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背景不同,主人公所生活的四合院里成分更加复杂,有旧社会地主、图书馆的知识分子,而一次次的社会运动对他们人 生的影响更大。铁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图书馆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庭还算富裕,后来父亲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成右派,劳动改造时被树砸死, 他成了半个孤儿。在第二段《叔叔》里,妈妈嫁给了叔叔,刚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庭的生活刚有起色,叔叔由于营养和劳累去世了。第三段《继父》,则是在高 干继父与他的关系刚刚和谐融洽时,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这个家庭又一次受到蹂躏。

《蓝风筝》里所展现的批斗场景是校长被剃头,校长说“我 没法见自己的孩子”,因为她还是个母亲。类似的批斗场面还在《霸王别姬》里看到过。批斗,斗资批 修,在当代的字典里是一个坏词。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行动的关键词。但在文学作品里,记忆中关于批斗的描述却不多,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批破鞋是令人深 刻的一出,在他“举重若轻”的方针指导下,陈清扬的批斗过程沦为一出人性闹剧。电影中批斗就更少见到,霸王别姬里有一幕,这又是一幕。

我 将批斗想象成一出戏,群众在下面观看并且叫好,被批的人痛苦不堪,批斗的人耀武扬威,被批的人越辩解,其他的人越批斗。这是人性的一个大舞台,怀疑与肯 定交织在一起,被批斗的人怀疑别人是不是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人;批斗的人无限地肯定其他人不是好人,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它只是一系列事件的开始,这 是人一生不能忘掉的屈辱,在文革受难者的纪录中很多人因此而自杀。

也许历史的亲历者更有发言权,但他们更多的刻意地回避,或者消极的回 答。事实比电影中更加惊心动魄,当我听说一所著名大学的世界知名的教授发疯后在马路上 发钱的故事后,开始这样认为。美好的生活一日化为灰烬,我们或许不应在这个时代杞人忧天,但明天呢?后来呢?当我们忘却它,历史在重来的时候,我们会再一 次体验惊悚。

应该记住历史,这会让我们放松。

******

《大街上的商店》讲述反犹运动中, 一个普通雅利安木工在被宣布占有了一个犹太老太太的商店以后发生的故事。老太太直到最后才意识到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肯走,而木工最后也意识到不能再 这样听信自己的良心,而要把老太太送上区集中营的车上。而当他姐夫朝商店走来的时候,他强行讲老太太塞进小房间,失手杀死了她,自己上吊结束了生命。

这种真实的冲突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也是少见的,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在必须牺牲其他人的时候,在被打着国家的旗号宣传的鼓动下,我们要违背自己的良心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影片让他们都死,也许编剧也是困惑的。

******

《再见列宁》是催人泪下的片子,不知道哪个混账写过影评介绍其为一部“喜剧片”。我曾经在blog上面为它写过评论,那时是不懂电影,现在虽然动了很多基 础知识,但我仍然没有进入电影。可经过一年的失败的复习,我懂了一点社会学,所以又写影评的时候继续脱离电影本体。但我终究将要有自己的DV了,也许这是 个转机,下一次我写评论的时候也许眼光更为专业,能够分析分析镜头什么的,那也算做一次进步。 Posted by Picasa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