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二月 17, 2006

下载1 商业D版盘史

也许是窄带的上网经历把我憋闷坏了,也许是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太强,我在上了宽带网之后,就再也回不了头了,这件事可以更加明白地说出来:我自从进入了网络世界以后,就再也脱不了身了。此生注定和计算机有缘分,初中的时候入了门,学计算机的时候,在那个培训班里第一个调出windows3.2,今天开来真有些自豪。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从文化路小学斜对面的那个似乎是枣庄第一个盗版软件店的凶狠派老板娘手中拿走了我的第一张盗版光盘,价格我记得很清楚:9元,内容也记得很清楚:fifa99。在尝到了盗版软件的甜头之后,我的软件箱逐渐发福,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盗版软件收藏者。

而事实上我并不是这样的人,盗版软件有什么可收藏的呢,我购买D版软件往往是满足了我的不断膨胀的好奇心。在盗版软件的上升时期,正是正版软件的价格居高不下之时,当软件公司们从少数用户手中挣了大钱发现自己也只能挣这么点“大钱”的时候,终于开始把价格降下来,包装也成了dvd盒加说明书,可又发现亚当和夏娃连av都看了,市场早已不是之前的那个美妙的伊甸园。每个人都已经知道正版软件贵,盗版软件便宜,于是大家都放弃了正版软件。

后来,软件商们琢磨出了一个好办法来废掉用户们的这些想法,很多过时的游戏和软件改头换面以简装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我也受过好几次骗,终于明白了,所谓10元的正版原来是过了十的正版,所谓低价就可以用上的正版原来也不是那么好用的。这种策略不久之后变成了伪正版的一件朴实的中山装。

最早的盗版软件接近十元议长所以购买的时候,老板可以给你一个不错的盒子,那种光盘盒质量似乎不错,因为我现在还在继续用它装碟。可是随着公安部门的打击,同业的竞争,正版的挤压,买碟也不给盒子了,只有一个硬纸壳,里面有一个小袋子,小袋子里面装着一张闪闪的光盘。我对这种包装极有感情,首先,它十分的紧凑,十分容易在几十上百种碟片中翻找,几年的买碟经验让我能够以相当快的速度查找与众不同的光碟。其次,他便于携带,一般的外套口袋就能够装下,也便于藏匿。

盗版碟的冬天大概在0304年,加上打击盗版的力度和整个软件市场的起色,盗版碟在枣庄市场上一度降到了2元,在我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利润可图了。这时我看到市场上的盗版碟开始变换了包装,小包装开始退出市场,像dvd包装一样大的软皮包装走上了前台。在我看来,这里她的成本根本没有质的提高,只是变得更“场面”了而已。但价格又翻了一番。

这个时候我开始走上了宽带下载的道路,在04年春天又买了刻录机,我再也不需要买盗版碟了,这段历史于是告一段落。

星期一, 二月 06, 2006

弗朗西斯·培根 5 《蓝风筝》及其它

《蓝风筝》这同样是一部用孩子视角来表达时代变迁的电影。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点华丽的狂热,田壮壮所要表达的时代回忆相当朴实,影片通过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叙述展现出北京一个家庭在建国后不长时间直到文化革命的发起这一段时间内伴随着几次社会运动所产生的变迁。

和 军队家属大院里发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背景不同,主人公所生活的四合院里成分更加复杂,有旧社会地主、图书馆的知识分子,而一次次的社会运动对他们人 生的影响更大。铁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图书馆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庭还算富裕,后来父亲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成右派,劳动改造时被树砸死, 他成了半个孤儿。在第二段《叔叔》里,妈妈嫁给了叔叔,刚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庭的生活刚有起色,叔叔由于营养和劳累去世了。第三段《继父》,则是在高 干继父与他的关系刚刚和谐融洽时,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这个家庭又一次受到蹂躏。

《蓝风筝》里所展现的批斗场景是校长被剃头,校长说“我 没法见自己的孩子”,因为她还是个母亲。类似的批斗场面还在《霸王别姬》里看到过。批斗,斗资批 修,在当代的字典里是一个坏词。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行动的关键词。但在文学作品里,记忆中关于批斗的描述却不多,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批破鞋是令人深 刻的一出,在他“举重若轻”的方针指导下,陈清扬的批斗过程沦为一出人性闹剧。电影中批斗就更少见到,霸王别姬里有一幕,这又是一幕。

我 将批斗想象成一出戏,群众在下面观看并且叫好,被批的人痛苦不堪,批斗的人耀武扬威,被批的人越辩解,其他的人越批斗。这是人性的一个大舞台,怀疑与肯 定交织在一起,被批斗的人怀疑别人是不是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人;批斗的人无限地肯定其他人不是好人,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它只是一系列事件的开始,这 是人一生不能忘掉的屈辱,在文革受难者的纪录中很多人因此而自杀。

也许历史的亲历者更有发言权,但他们更多的刻意地回避,或者消极的回 答。事实比电影中更加惊心动魄,当我听说一所著名大学的世界知名的教授发疯后在马路上 发钱的故事后,开始这样认为。美好的生活一日化为灰烬,我们或许不应在这个时代杞人忧天,但明天呢?后来呢?当我们忘却它,历史在重来的时候,我们会再一 次体验惊悚。

应该记住历史,这会让我们放松。

******

《大街上的商店》讲述反犹运动中, 一个普通雅利安木工在被宣布占有了一个犹太老太太的商店以后发生的故事。老太太直到最后才意识到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肯走,而木工最后也意识到不能再 这样听信自己的良心,而要把老太太送上区集中营的车上。而当他姐夫朝商店走来的时候,他强行讲老太太塞进小房间,失手杀死了她,自己上吊结束了生命。

这种真实的冲突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也是少见的,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在必须牺牲其他人的时候,在被打着国家的旗号宣传的鼓动下,我们要违背自己的良心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影片让他们都死,也许编剧也是困惑的。

******

《再见列宁》是催人泪下的片子,不知道哪个混账写过影评介绍其为一部“喜剧片”。我曾经在blog上面为它写过评论,那时是不懂电影,现在虽然动了很多基 础知识,但我仍然没有进入电影。可经过一年的失败的复习,我懂了一点社会学,所以又写影评的时候继续脱离电影本体。但我终究将要有自己的DV了,也许这是 个转机,下一次我写评论的时候也许眼光更为专业,能够分析分析镜头什么的,那也算做一次进步。 Posted by Picasa

星期日, 二月 05, 2006

弗朗西斯·培根 关于艺术的片段思考4

上个学期,紧张活泼,多余的书没买几本,CD架上也不曾增添新的惊奇。关于影音的记忆大多集中在iPod和两盘正版碟:小野丽莎的《我的天使》和Ceasar的《Paper Tiger》,后来还想继续买几张的时候,却发现囊中羞涩。在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之后,DVD也少买了,上学期的购买记 似乎无从考证了,也许是O吧。
过年这几天翻出了很多大三下学期带回家的CC版影碟和很久未看的老碟,把他们塞进影碟机里,一天一张地消化,竟看的饶有兴味。几天来看了一堆反法西斯、三反五反、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和东欧剧变的片子,感触很深。但看片时仍然无力使用专业分析方法来分析,所以只能讲讲内容,打擦边球。
《孩子王》这次还是吃饭时看,看了一半又过去了。
《大幻灭》饰演法国军官布迪厄的演员Pierre Fresnay的扮相和风度的确十分到位,冷冷的,高高在上的法国贵族绅士。这部片子前半部分很热闹,后半部分,Jean Garbin逃生之后回忆起来就不是很有趣。这部电影是关于战争的,却又是关于战争中打了败仗的战俘的。不知道战俘营除了战败的屈辱真的如电影表现出来的那样“自由”么。也许我们的那种斗争征服的战争观是有问题的。我从小就认为被俘虏的敌人就像监狱一样要被拷打,受折磨。从片子里来看,事情没有那么坏,战俘可以自由组织演出,可以收到大包裹,可以读任何书。再反一点,我的监狱观也许是有问题的,进了监狱后,人应该有怎样的权利?人应该受到拷打么?人应该被折磨么?失去自由对一个人难道不够屈辱的么?
贵族传统在战争中式微了,德国军官再战争中仍想维持这种传统而与布迪厄交好,但最后却用手枪打死了他。战争高于一切,因为它也意味着生存,在这个游戏场里战争的规则高于一切,冯别无选择。
《阳光灿烂的日子》,肯定有人来诟病《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反映的少年生活的狂乱,但这确实是可能的。官方能够承认这部片子,也与少年生活在生活金字塔的地位大有关联。少年的生活在社会生活表现的微不足道,动向也很难成气候。少年的无知反映到电影内容的无智,小孩看不懂这样的电影,大人拿它当作回忆的催化剂,没人真把他当一会事。
扯到这里,想说一说美国电影《大象》,校园暴力题材,死人了,大人小孩一起死,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显然影响力要大一些。
当然,《阳》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是一件艺术品。文化革命时期对于文化的束紧使得很容易就可以找出波普的材料,导演姜文显然不甘落后,大量的注入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元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动和狂热,这里的表现是到位的。
但显然电影在内容上不够深刻,拍摄的时间也不是时候,其所具有的意义大大减弱。它也许会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经典,但作为表现哪个敏感时期的经典作品,他显然在我的心目中不够标准,虽然他突破了一些题材上的限制。因为那个时代的事实更为惨痛,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反思还没有结束,而这样的片子没有引起我们讨论的张力。

星期四, 二月 02, 2006

弗朗西斯·培根 3

做艺术是在挖掘人性,而各个时代的人性是不同的。蒙娜丽莎已不再微笑,对事物表象的描绘怎么样也不比镁光灯的一闪来得精确而有力。当人们受到堆积起来的历史的压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机器的压抑时,艺术家的想法也开始改变。艺术家开始投入这种创造的时候,他已经没有退路,它必须将自己变得神经质,变得更加敏感以期获得与众不同的构思。写实只能带来对于过去的回忆,而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表达所带来的是观众对于当下情境中自我内心的关照。培根的梦魇让人感到恐惧,带来心里的不安,这正是我们与理性搏斗的痕迹。当我们极力否认了自己内心的歇斯底里,牢牢握住田园诗般的些许回忆并试图维护它时,艺术家胜利了。 Posted by Picasa

弗朗西斯·培根 2

在艺术书籍上看到培根,通常让我想起另一位与名人沾边的英国画家弗洛伊德,是那位心理学家的孙子,以肖像画著称。 最后一种使我接触培根这个名字的方式是残雪的小说。残雪的书对我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自从我从那本北师大选本利看到她的那一篇《阿梅》后,对于那种文风和叙事方式,对于这个名字产生了神奇的化合反应。她的小说的怪味道符合我的口味,面目模糊的人物,言辞中透露出的不确定和狡猾,人们总是小心而张扬,主人公似乎在残雪构建的那个沉闷而阴冷的空间中不停的颤抖。
残雪的出版商们都异常聪明,几句各大媒体的评语似乎要印在她所有的小说封面上。其中的一条就是她的小说类似于培根的绘画。很多伟大的名字正如其伟大一样让你不感兴趣而成为一个无用的傀儡。只有你对它认真起来,它才变得鲜活并有了一点人气儿。这种真实让我产生突如其来的陌生感,他是谁?从哪里来?我不是认识他么?怎么又……这些对自己智力与知识的动摇和不信任一古脑向自己袭来,都要承受。培根是谁原来真的无暇顾及,直到这个冬天才亲眼看到他的画时又感到自己的无知。
他的图画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在我这样的非专业观者的眼中就是模糊的人面,扭曲的身体。这种艺术不会让我产生愉悦,而是有微微的隐痛。它不会让你感到美,却能够感动你。培根的画不写实,每一张面孔如果细看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情,十分地木然,可是在它的手下这些木然的面孔却呈现出扭曲的内心世界。而我认为那些被用各种手法掩住的人面恰巧可以使观者忽略了所观画面的客体性,让每一张画种的面孔于现实中的个人有了共同的内容,模糊的面孔正巧成了画家作品与观者自我之间的一条重要的纽带。 Posted by Picasa

星期三, 二月 01, 2006

第一个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


这是那个著名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一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不陌生的画家。在艺术史里大概见过这个名字,与之相关,同名同姓同籍的英国作家老培根在小学课本里也出现过。
《论读书》是一篇极有煽动力的散文。译文中第一句就足够精彩:“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极为洒脱,好像一位先生向沙发上一坐,端起一杯茶,朝你微微一笑,讲下此句,让你吃了定心丸。而先生喝了一口茶,继续娓娓道来,将读书对于个人的“小道理”一层一层为你剖析,尽显理性色彩,比某些口号来得更加实际。上半段讲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字字珠矶,稍加展开又是一篇文章。下半段讲了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不同的书可以长进不同的心智能力,让贪大求多的少年的我扬起了读各种不同的书的梦想风帆。
可后来,读书广,却不深入,这成了我读书的一个弊病。书的确多得让人无法消化。这再也不是培根的那个时代了,大多数职业的要求在于专业知识与普遍操作的结合,个人的心智能力主要在学校与其他人一样培养起来,为提高心智能力而读书可以说是少数人奢侈的爱好,因为这需要时间,脱离了制度化教育机构管理的大量时间。心智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日之功,同时,这种读书大抵不会是专业的,也不会颁发科层制的特色产品--证书,不会即刻见效,就像培根在文中所讲的“书并不以用处告人”。这样的苦功,只有职业的读书人能够下得,一般人如果不对自己的时间和心理倍加调试,也是陪不起的。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我是否在这十几年中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热闹?培根所说的心智能力,我有没有培养出来?也许我只是拥有了一对知识的断片,长期的沉浸于书中让我可以想象别处的此时发生的事件,别处的人们的交往方式。那些基本的心智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取于社会。我会比那些每天看《法制文萃报》的人聪明么?也许我们都获得了一堆断片,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出处不同,就像现在摆在中山路海信音像总汇里的一堆一堆的打口CD们,无论在欧洲定价如何,他们被当成塑料废料装进集装箱之前,其计价单位都是“吨”。
想成为一个全能的人的想法绝对是非理性的,因为神已经死了。培根的论证点出了各样书的不同功能,全面而理性,似乎一个人读了那些书就可以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这好像成了另外一个神,成为读书人的偶像。但当全面非功利地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甚至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时,他的论说依然是理性的么?我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Posted by Pic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