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一月 26, 2006

遥远而亲切的2004

《见光死》是I.R的第二篇小说,我先后读了5遍。
下面就是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站在理智边缘的读者,对本文的一些主观的,极端的,恶狠狠的-批评!
一.
作为一篇小说,情节无疑是一条线索,表现情节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手端是叙述。在其它表现手法(如对话,描写,刻画等) 中,对话犹可较独立地构成一篇小说或一篇小说中的一个独立情节。如《等待戈多》,《卡车》等.前两者是剧本/半剧本,而后者我们或许可以抱着文学泛多元化 的态度,称之为伪通俗小说,我们很难期望通过这种极意识流化的文体来反映错综的情节,而I.R就进行了这么一次近乎完败的尝试.
可以说文章一上来就不由分说的把读者强拉硬拽进了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影院-一部默片正兴高采烈的放着.
从 正面的,积极的角度来讲,I.R的描摹能力是不错的,文章中常有耀眼的东西,如:"老男人的虚弱像受惊的鸽子全都飞出来了","血丝在雨中恣意地流淌 着,像在唱着一首堕落而又高亢的边疆民歌","下页的心就像一条湿透的毛巾,开始一点一点软塌下来","毛线编制的腰带的一头正来劲地吸着地上的雨水"。
这 一类的东西有不少,如果再留意一下他早先的作品,就可以发现这正是他所擅长的一手。不幸却又毋庸置疑的是,作者显然也早洞悉了这一点,于是窃喜了,踌躇 满志了,顾盼自雄了。这样一种强烈的自恋情绪弥漫并终于充斥了他的作品,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失控的描写,无疑使那些精彩淹没在了浩瀚无垠的平庸中。
反观《见》文中的对白,我们不难看出I.R内心深处与"对自身描写能力自恋"有着天差地别的另一种心态-乏怯。
仅 有的四句对白像四面破旗,上面写满了作者的力不从心和无奈自卑,这种力不从心的错觉令他在不得不进行对白部分的建构时心神恍惚地寥寥几笔就如释重负逃之夭 夭,蜷在"描写"的小巢里自慰。对于这一点轻易地就找到了佐证-绝大多数精彩的描写集中在那几句简单的对白之后。在这篇《见光死》里,大量的描写无限压迫 着对白,对白的萎顿使作者倍感沮丧,于是作者将无尽的热情转而投注在了描写上,这样一种形成了机制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对白部分的习惯性疲软。于是 在表像上,我们看到I.R毫无节制的描写甚至导致了泥沙俱下,却莫名其妙地在人物对白上奉行了极简主义。
盲目的自信与自卑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心态莫不是来自作者内心的极度敏感,它们就如绞肉机中互为反向的两斩刀片,催生并加速了文章结构的病态化。

如前所述,作者在文章中的失败大都取自内心的极度敏感,然而谁又能相信这种看似脆弱的后面竟隐匿了一种近乎无理取闹的固执呢?
上页-一个知识分子;下页-一个无产者。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对作者秉性有所了解的人在仅仅知晓了这一点后也应当对故事的结局有所预见了
上页与下页的厮杀,削笔刀与菜刀的厮杀,知识分子与无产者的厮杀,同时也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与情节规律的厮杀。这场厮杀的结果在I.R偏执的建构下变成了一场"意外":下页意外死亡,菜刀意外没砍死上页,无产者意外落败,情节规律于是在二元化统一的必然中意外沦丧。
意 外又不是意外,作者在一开始就建构了一个荒谬的时代和空间,除了我们熟知的人性,其它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无疑是I.R的一个二次社会建模。在这里潜意识与 主观意志发生了惊人的契合,于是这篇小说就很自然地堕为作者一手操办下的反理想乌托邦,从而令整篇作品弥漫着企图以矮化人格来与社会相调和的犬儒主义倾 向。
作者煞费苦心地建构一个荒谬的二元化社会模板动机何在?这个虚幻的二元化是在怎样一种外因下最终走向了畸态的统一?完成这一统一的"卡车"在超现实主义层面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
……
这一切疑问的答案在当作者的倾向性渐露嘴脸时便浮出水面了。
见光死就是作者依据其无法摆脱的一种无意识倾向所从事的解释行为,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在作者自己营造的场合中,规律几乎是沉默而又多余的,注定消逝,让位于一种彻底的自觉作用。
"假如一个人骨子里仍然是基督徒,天主教徒甚至牧师,所有自由思想,现代观念,讽刺本领和左右逢源的随机应变又于事何补?"
-F. W. Nietche

I.R 早先的作品因为趋向于更客观地企及真实,曾被指认为"新写实"。它似乎比一切文学形式更加真实,但事实上它并非原生态的现实,而是一张张被放大了的情节中 的事物的印象。人性与社会性在这种印象的叠加中不断的冲撞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文学虽然要求"摈弃这种天真",担仍然主张人格形象与社会客观的融 合。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与风格后面的是同一个主题:人性-社会性-解构-建构.
在这篇文字里,我对I.R当下创作的病态倾向进行了批判,由于是文学批评,我几乎去除了所有对《见》的肯定与赞叹,也考虑到了评论的客观性,在此特别说明


今天突然想起到自己第一个blog去看看,最晚的entry也是一年之前现在已变成蛋花了的山盟海誓。登陆进去,贴子的数量停留在90篇,仍然没达到当年 100篇的“伟大”目标。打开第二页,忽然看到马文杰给我写的小说评论,很是亲切。那时,他只大一,我也不过大二,我们一起去九华山路新华书店的情景仍然 历历在目。专业间,我要毕业,他也要大四了。我们两年来的进步有多少呢?我一直感到,我们最初认识的一年半载,互相之间知识交流量是最大的,后来情感的维 系占据了主要地位。大三下学期他租了房子,我忙于考研,交流的时间更少了。但我们的友谊还是如此坚固。但有了女朋友之后,他似乎力不从心,有时我会想:这 份友情会消失么?
我想这当然不会走死,有一天我们也许不联系,但仍然相互挂念。
青年时代的友情也许就是这么令人珍爱和无奈吧。


Posted by Picasa

星期三, 一月 25, 2006

造境的艺术

昨天夜里发现电脑C盘和F盘的空间都超过了1G,就打算把很久没玩的游戏Manhunt安上。
和畅销游戏GTA同样出身成人游戏大户Rockstar的Manhunt,可称作史上最阴暗暴力的游戏。虽然暴力/黑帮游戏以其空间的开放性成为当今游戏 业的热门题材,但是Manhunt推出后两年还没有什么游戏超越其尺度。
Manhunt的出品时间应该是在GTA Vice后,三张光盘的数据的确不小。但我现在的观点和再网上看到的评论一样,这款游戏仍然是一部小品。首先,这款游戏面对的消费群体只能是一些虚拟世界 的杀戮狂人。出了这个群体,大家甚至在道德上不能接受这部游戏。其二,单一主线,游戏的目的也在于为逃生而不断杀戮陆续出现的黑帮成员和雇佣兵、甚至 SWAT,能自主控制的动作也很少。第三,其中运用了很多新的手法和技术,比如画面上出现雪花的闭路电视效果,这在营造阴郁的气氛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在PS2版Manhunt中,可以使用专门的USB耳机,从而可以与游戏中的任务作简单的互动--你可以用现实中的声音来惊 动游戏中的敌人。玩潜伏类的游戏,最好是有一个安静的空间,慢慢靠近敌人,致其于死地。而在这个空间里,任何突然的事件或声音同时对玩家产生惊吓。而这种 硬件的加入,大大加强了游戏的真实程度。
开始玩GTA三的时候,为他的开放性而震惊,以至于现在每次回家都回玩上几次。GTA3的每一部都是白手打天下的史诗,暴力只是一种过关的手段,你可以选 择任何诙谐的方式来体验这款游戏。Postal2,是困境中的暴力突围,你想做一个好人,但现实不允许,你想排队取钱,但追剪刀公司的设计人员逼迫你用 shotgun崩掉别人的头。而在Manhunt里,暴力则被放到最大,虽然有点滴的爱情,醉酒疯癫的小跟班而和不断沸腾的暴力景观相比,目的消失了,上 帝不是生命、不是带有颗粒感的老大哥的讲话,而是暴力。脑浆崩到镜头上,细致的球棒击头过程,肚子里滑出一坨肠子……令许多人恶心的虚拟镜头大模大样地展 现在你面前。
锁上门,带上耳机,关上灯,辣上窗帘,游戏商建议你这么玩它。我在夜里两点的时侯,重新的享受了这个游戏的第一关,三颗星,我尝试了所有的杀人方法后,决 定放弃,两年前这个游戏带给我几天的噩梦经历,今天就适可而止吧。 Posted by Picasa

星期一, 一月 23, 2006

诱惑的歌1:起初只是朋友

《好·诗嘉》这张专辑是在上个学期的mp3下载狂潮初期的成果。下了的不久就过耳几次,还以为是孙燕姿的声音,看了不是,也懒得理。试考完了,随便 shuffle,重新听到这张专辑里的歌,感觉很舒服,曲调缓慢,不是那种强逼着你沟通的歌。不断回放过之后,悄悄懂了歌词,心里重叠着的无数个“熟悉的 故事”,将我一下拉入歌曲所营造的情景之中,乖乖对号入座。
我从来没有过什么“熟悉的故事”,这只是个神话。我被这首歌引诱,又完成了一次猥琐的想象,
“曾经拥有的回忆
是否会像颗流星
光芒绚丽划过天际
消失后毫无痕迹
起初只是朋友而已
这个故事谁不熟悉
美丽的结局我不敢肯定
等待你的回应
以后是否能再继续
这份感情若带给你恐惧
我宁愿隐藏在心底”

诱惑的歌

有一些音乐是为我的诱惑而存在的
而同时我也在受到它的诱惑
愈是诱惑
我们愈接近
由于诱惑
我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Posted by Picasa

星期六, 一月 21, 2006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3

11
不 眠的夜晚,宾馆独有的床头灯没有开到最亮,因为依然是昏黄一片。我坐在椅子上,光脚,呆呆地望着窗外过早潜水的中山路,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鲁江这些天很 疲惫,吃过饭连衣服都没脱又睡了。费了很大力气,背来这么多书,真不知道看那一本。一开始复习就认为政治最困难,考研像一只不停奔跑的乌龟,总算和我打了 回照面,还朝我嘿嘿坏笑两声,这次也许真的会栽在政治上面。

12
虽然服务员小姐说过全天供热水,但是当我兴冲冲地打开水龙头时, 出来的水流仍然是凉的。我站在浴缸里,喷头的下面转着圈等待水慢慢变热。此时的感情像这个 故事一般复杂而又单纯,两年前,也是这种天气,10月23日,在山大附近的一个宾馆里,我在相差不大的情境中也洗了一个澡,这次的结果也如上次一样坏么? 几年的劣等生生活培养出天字号劣等生想法:对自我的怀疑,自我麻醉的玩世,逃避或非逃避的突然沉醉和对于现实的矛盾感觉。

13
僧 侣生活差点逼疯了我。洗澡是一种纯粹的日常行为,但一学期以来,每次和同学一起去洗澡的时候,都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出现。我越来越认为纯粹的行为对于我来 说越来越不普通。洗澡好似一种解脱的方式,在浴室里,无法看书学习,向考研说再见,灵魂在这个空间里超脱,进入田园生活的境界。睁开眼 睛,四周看看,依旧是那个散发着热气的肉市场。

14
我 是一个喜欢造梦的人,我的乌托邦十分纯粹,而纯粹的标准却是权宜的,当我 有所想法,突然沉迷于某物的时候,事物便进入了我的乌托邦,那个梦想的物体系,独 特的品位系统。洗澡便是这样的一个事件,我从小就对于洗澡有一种恐惧感,滚烫的热水让我感到不安,粗糙的搓澡巾与皮肤摩擦“扑扑”作响,我没法与这种甜蜜 生活中的小疼痛攀朋友。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却感觉洗澡作为我的乌托邦的陌生者散发着未有过的魅力。通常,他并不被计算在常规生活之内,因而超越了日常生活,而最重要的是,生活中的矛盾感带给我的难过比上肉体上的小摩擦早可算做一只满身黑毛、吐着口水的恶鬼。洗澡变成了一种享受。

15
给每个人都打了一个电话,致以问候,不知明天此时还有没有这样的心情,不知来年此时大家都在哪里。我认真地希望纯粹的时间在此刻停止,希望热水在静止的时间中奔流不息,希望自己永远在这里洗澡,并不知疲倦。

Posted by Picasa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

6
在立交桥上兴起给田老板打了一个电话,他也安顿下来了。从我的话语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我对明天的考试有一种儿童式的超然。在拍摄第五张照片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猛然回头,建筑、汽车和人,加上灯光当作料又成了屏幕上的一锅粥。
7
路上碰见社工几个同学,同样的意气风发。互相说了一堆鼓励的话,又意气风发地相行渐远了。不知道明年此时大家都在哪里。人对于当下的时间总有一种疏离感,我们总是想获得一双传越时空的眼睛;我们同时留恋过去,为历史而伤怀,当下在这种挤压中变得没有意义。

8
晚饭仍然是麦当劳,不过与中午相比,食欲温和了许多,小巧亲切的服务员小姐问我是不是来一个“合算”的套餐,被我委婉地拒绝,我中午薯条吃得太多,牙齿已经有些上火了。鲁江吃饭随着我,似乎我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连续上了很多个晚上的通宵,他已经很长时间没这样饱餐了。但考试仍然要考,这是坚持原则的表现。

9
中午还去了学苑书店,一切都是那样平淡无奇,在书店里,我看到一个穿这黑色外套女生的背影,正在翻阅《菊与刀》,看不到正面的风景。随后我转到其他书架,基本上看不到我们要考的社会问题题材的著作,这让我想到,一个书店的确能够改变一个人,这家带有都市风格小书店,从三年半前那个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父母在中山路的闲逛种的偶然所遇变成了我大学生活不可抹去的一个精神据点。几年间,我多少次走过它的门口又推门而入,感受思想的味道?不知学苑书店的书太过于行而上了,还是我对于行而上偶像般的崇拜太过于强烈。面对着明天关于现实问题的考题,我可能会落入一无所知的窘境。

10
我转过身的时候,那女孩正在结账,刚才翻看的那本书并没有被买下。边上那个同样穿黑色外套等待的男孩是他的男朋友。我不断的寻找让人兴奋的新书的,左看右看,事实上十分焦急的等待她转过头来。但事情发生时,又让我感到失望了。“一切等考试后再说吧”今天的我,并没有压抑任何的欲望。 Posted by Picasa

星期四, 一月 19, 2006

在Economist里面发现的两个有意思的词

今日看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偶然发现两个词语,在blog里面赏玩一下,
第一个是在一篇关于中国人的隐私权的文章上,其中提到了改革开放前那种无所不包的行政管理系统,其中提到了一个让我感觉眼睛一亮的词语:Orwellian,乍一看,不认识,但第二眼看去,这不是奥威尔的形容词形式么!这句话是这样的:Many Orwellian controls remain firmly in place, however, over politics, religion and free expression. 英国著名作家、记者奥维尔在那一本反对苏联式集权主义统治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描述了一个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布满监控器、无任何隐私的社会。处于最顶上的寡头统治者被称为Big Brother,即“老大哥”。虽然有福柯的那一本《规训与惩罚》,但还没有看,不知他有没有提到这一本书,在我的想象中,“全景监狱”的现代化形式就是Orwellian Control。
第二个词语,其实是词组来自于这一期关于Google创始人Page和Google的文章的最后一句:Wisely or not, Google wants to be a new sort of deus ex machina.这是讲Google的发展前景是更先进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与人对话的测试。这样,Google想成为一种新的deus ex machina。这个词的意思经过查询,是拉丁语,意思是“在戏剧进展至尴尬场面时,突然出来解救世主的一种事或神的力”。早些日子听说AI已经发展到了瓶颈,也许google可以当这个救世主吧。
第二篇文章另外的一个说法是:Whereas Yahoo! was started by two Stanford students who turned a hobby into a business, Google was started by two Stanford students who turned an intellectual obsession into a quest, says Mr Moritz. 可以看出来,两个公司走的是不同道路,但无论如何,他们最后都定型了,都成了大公司,都变得正规,不能闹着玩了。 Posted by Picasa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

1
一月十三号,天气十分冷。我早晨打电话给包车的人,接到通知九点在学校门口等候。这一等就等到十一点,最后我们果断地选择了不坐这辆车,可一上午已经过去,再也回不来了。好在车开得飞快,倚在不算怎么柔软的海绵填充的靠背上,小憩了一阵,不到一点的时候,目的地已经到了。

2
我和鲁江打了一辆的士,花了十几元钱到达国货商场,旅馆在第十二层,好在有电梯。上了楼,果真有人在处理房间的事情,又得知房间从三人间变成了 两人间,让我很高兴。将东西放下后,我们去吃麦当劳,几天没有吃荤,中午吃的分外多。吃完之后,我和他两个人玩了n把游戏机,尽兴之后,回到房间休息。

3
看考场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一直在不安地抚弄着手机,想睡觉也睡不着,从十二楼的落地窗户想外望去,青岛的市中心灰蒙蒙一片,中山路就像穿梭在浓雾里的一条光滑的蝮蛇。

4
诱人的是傍晚的市南,华灯初上,路边等候公共汽车的人一簇一簇地聚集着,眼神中吐露出那份急切。这样的环境却很适合我这样的考研人,路灯不失时机地涂抹在我的脸上,对于考试,此时的我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说什么了。

5
迎着放学的高中生溯到十一中学。它的旁边就是建设集团海外部,这是我所欣赏的一家公司。一边是求学,一边是工作,对于国工的同学来说,在这里考试如果算不上幸运,也算作一件有趣的轶事。 Posted by Picasa

星期三, 一月 18, 2006

Bonjour!

Bonjour是早上好的意思。
Bonjour是将自己与新的时间连接起来的记号。
我用Bonjour与昨日做别,将为昨日的忧伤变幻作对今日的依恋。